瑜伽的定义与起源

1. 定义

瑜伽(Yoga)源自梵文词根 “Yuj”,意为 “联结” 或 “合一”,代表身体、心灵与精神的统一。现代广义的瑜伽是一种综合性的修习体系,包含体式(Asana)、呼吸控制(Pranayama)、冥想(Dhyana)和道德准则(Yamas & Niyamas),旨在促进身心健康与内在觉醒。


2. 历史起源

瑜伽的起源可追溯至 古印度文明(约公元前3000-1500年),其发展分为几个关键阶段:

(1)史前时期(原始瑜伽)
  • 印度河文明遗迹(摩亨佐-达罗、哈拉帕)出土的印章中,发现类似瑜伽冥想姿势的图案,暗示早期修行实践。
(2)吠陀时期(公元前1500-500年)
  • 《吠陀经》(尤其是《梨俱吠陀》)首次提到“瑜伽”概念,与祭祀、冥想和苦行相关。
  • 《奥义书》(如《卡塔奥义书》)提出瑜伽是“控制感官、通向真理的路径”。
(3)古典时期(公元前500年-公元后)
  • 《薄伽梵歌》(公元前2世纪)将瑜伽分为三大路径:
    • 行动瑜伽(Karma Yoga):无私行动。
    • 奉爱瑜伽(Bhakti Yoga):虔信与奉献。
    • 智慧瑜伽(Jnana Yoga):哲学思辨。
  • 帕坦伽利《瑜伽经》(约公元前2世纪-公元4世纪):
    • 系统化瑜伽为 “八支”(Ashtanga Yoga),奠定古典瑜伽哲学基础。
(4)中世纪至现代发展
  • 哈他瑜伽(Hatha Yoga)
    • 公元10-15世纪,《哈他瑜伽之光》等经典强调体式与呼吸法,为现代体式瑜伽奠基。
  • 近现代全球化
    • 19-20世纪,斯瓦米·维韦卡南达、克里希那马查等大师将瑜伽传播至西方,衍生出阿斯汤加、艾扬格等流派。

3. 哲学背景

瑜伽的核心哲学基于 印度六大正统哲学体系(Darshanas) 之一,主要思想包括:

  • 二元论(帕坦伽利学派):强调“Purusha(意识)”与“Prakriti(物质)”的分离与合一。
  • 非二元论(吠檀多学派):主张“梵我合一”(Brahman=Atman)。
  • 实践目标:通过瑜伽修习达到 “三摩地(Samadhi)”(终极解脱)。

4. 瑜伽与传统文化的关联

  • 与阿育吠陀:共享生命能量(Prana)理论,强调身心平衡。
  • 与佛教、耆那教:共修冥想与戒律,但目标不同(如佛教追求涅槃)。

关键点总结

  • 瑜伽是印度古老的 身心修炼体系,哲学根源深厚。
  • 从吠陀时代的灵性探索到现代体式练习,其形式随时代演变,但核心始终是 “联结与觉醒”
  • 理解历史与哲学,能帮助练习者超越体式,深入瑜伽本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