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藏度亡经》(藏文:བར་དོ་ཐོས་གཏོང་,威利转写:bar do thos grol),又称《中阴救度密法》,是藏传佛教宁玛派(红教)关于 “中阴”(死后意识过渡阶段)的核心典籍。其内容以引导亡者在中阴阶段认识自性、避免堕入恶道、获得解脱或善趣投生为核心,兼具宗教实践与文化人类学研究价值。以下从文本溯源、核心框架、跨学科视角及现代意义进行客观解析。
一、文本溯源与传播
- 成书背景
相传由 8 世纪藏传佛教奠基者莲花生大士口述,弟子毗卢遮那整理,核心思想源自印度密宗 “中阴教法”,融合了藏地本土苯教的死亡观,最终在 12-13 世纪形成传世文本。- 与印度《中阴经》(Antarabhava Sutra)同源,但更侧重实践引导;
- 藏传佛教中,仅由具备 “中阴成就” 的上师传授,属 “密法” 范畴。
- 文本版本
- 藏文原版分 “大中小” 三卷,核心为 “法性中阴”“投生中阴” 两部分;
- 1927 年由美国学者伊文思 – 温兹(W.Y. Evans-Wentz)译为英文(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),引发西方对东方死亡观的关注,成为跨文化经典。
二、核心框架:“中阴” 三阶段的引导体系
《西藏度亡经》将死亡至投生的过程分为三个中阴阶段,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意识状态与引导方法,形成一套完整的 “意识转化指南”。
中阴阶段 | 持续时间(经典描述) | 核心意识状态 | 引导核心 |
---|---|---|---|
临终中阴 | 死亡瞬间至呼吸停止 | “本觉”(清净意识)显现 | 唤醒亡者认出 “明光”(自性光明) |
法性中阴 | 死后 3-49 天 | 诸佛菩萨 “忿怒 / 寂静相” 显现 | 告知幻象实为自心投射,勿生恐惧 |
投生中阴 | 49 天后至投生 | 贪嗔痴驱动下的投生欲望 | 选择善趣投生,避免因贪爱堕入恶道 |
- 象征体系:文中 “诸佛菩萨形象” 实为意识状态的隐喻(如 “文殊菩萨” 代表智慧意识,“阎罗王” 代表恐惧情绪的具象化);
- 实践方式:需由上师在亡者临终及死后 49 天内,按文本逐段念诵,替代亡者 “听闻” 引导。
三、跨学科解析:从文化到心理学
- 宗教学视角:死亡仪式的 “操作手册”
作为藏传佛教 “丧葬仪轨” 的核心文本,其功能类似:- 为亡者提供 “精神导航”,缓解对未知的恐惧;
- 为生者提供参与死亡过程的途径(通过协助念诵获得功德),完成与逝者的心理告别。
- 人类学视角:死亡观的文化编码
与其他文明的 “死亡典籍”(如古埃及《亡灵书》、基督教《临终祷文》)共同体现:- 人类对 “死亡不可知性” 的应对 —— 用结构化文本赋予无序过程 “意义”;
- 藏地 “生死一体” 观念的载体: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延续而非终结,与苯教 “灵魂轮回” 观一脉相承。
- 心理学与现代临终关怀
-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专题研究其对 “集体无意识” 的呈现,认为文中 “中阴幻象” 与梦境、精神分裂状态的意象有共通性;
- 现代应用:在临终关怀中,其 “接纳死亡、观照内心” 的理念被用于缓解患者焦虑,部分 Hospice(安宁疗护)机构将其作为心理疏导的参考文本(剥离宗教元素,取其 “生命回顾”“放下执着” 的核心)。
四、争议与现代价值
- 争议点
- 宗教神秘主义与理性解读的冲突:传统上被视为 “超自然引导”,现代研究更倾向于将其视为 “文化建构的心理支持系统”;
- 文化挪用:西方对其 “灵性化” 解读(如新世纪运动将 “中阴” 简化为 “意识层次”)常被批评为脱离藏传佛教的原初语境。
- 现代意义
- 为死亡研究提供了非西方视角的样本,补充了传统心理学对 “临终意识” 的认知空白;
- 其强调的 “生前修持即中阴准备”(如日常觉察、放下贪执),与现代正念减压(MBSR)理念存在跨时空共鸣。
五、《西藏度亡经》本质:
- 藏传佛教中一套系统化的 “死亡应对方案”,融合了宗教哲学、心理引导与文化仪式;
- 人类面对死亡焦虑时,通过文本建构 “可控性” 的典型范例;
- 其价值不在于 “超自然效力”,而在于为现代生死学、临终关怀及意识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与实践样本。
六 、《西藏度亡经》部分原文内容:
第三步 已入中阴作法救度皈敬偈
皈命佛菩萨 怙者诸上师
愿慈悲保佑 中阴得解脱
上卷 “巴多脱卓” 法,详至中阴名 “踵倚”;
其后 “悉罢” 中阴者,今当开演救度法。
一、死后之境界
于此中阴救度密法之上卷中,已述种种导示之法。除彼已能了悟真实理谛及具诸净善业行之人,如说证入,得其解脱者外。然有未能了悟及具诸恶,或缘其恶业力,于中阴界,不胜恐惧怖畏,自失得度之机。延至二七终了,而仍未能证入者,则有继续作行此卷所述之必要。
(一)中阴身之生起及其特能
为作法者,先于三宝前,敬谨尽力设供,如法举诵 “请诸佛菩萨普加被偈” 等见附编中已。应呼死者之名,如下导示,三或七遍:
“善信某某:一心谛听!不可忘失。凡人于死后,受其生身于地狱以及天道,乃若中阴之身者,亦皆惟其业惑结果,如幻之苦阴身而已。汝于死后,初则经过三日半乃至四日许之昏迷;继复经验于如前所述,‘踵倚’中阴境,且于彼中,亲睹喜怒各部圣尊,权巧示现,方便接引于汝。惜汝竟大昏愚,未得了悟证入,蹉跎自误,迨至今时,犹自以为如梦醒后,复还受有,与汝生前相似之一色身。此如密典所偈教云:
当得相似幻色身 类乎前阴及后阴
诸官觉能齐赋有 无所障碍任游行
又依于诸业感力 不可思议具通灵
同属相等业感趣 以其净眼互见形
此偈教所示,即今汝之谓也。所云类乎前阴及后阴者,谓汝如往昔曾修作有若何福因,则汝于今所受生之中阴身,亦即感得相当之福报庄严。然汝今此幻色身者,根本由于汝之偏执积习,不舍妄想意念而生起,故名曰‘意生身’;惟幻不实,但凭业转。以故,如汝前业因力,当感生天趣,则天趣境界将现汝前;或彼阿修罗、人类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,各趣境界,应感而现,亦复如是,所谓‘业之感果,如影随形’也,所云‘类乎前阴’者:‘前阴’即指汝死后三日半或四日以前之肉血色身,谓汝今兹意生身者,根乎积习,汝方自意计执有色身等彼‘前阴’之身。所云‘后阴’者:则指此后当有一如汝之业力感生相当之身处也。惟汝如遇有如是生身境处,现于汝前者,汝亦切勿染著,切勿怯弱。汝如稍示怯弱染著,或生贪爱,则汝即又沦入生死轮回之大海,受苦无休矣!汝前者于‘踵倚’中阴境中,徒因昏愚未能了悟证入,遂致漂泊至今。今者,汝当切实依教,信持真实理谛,制心一处,切勿散乱,善安住于无作无念,则根本真性元明光照之境,即得现前,一如汝上师昔所教导汝者。诚能如是,自必避免再度误入彼生死之胎门,而转入涅槃解脱之上圣趣中。其或一时仍尚未能如是如实以了悟证入之者,则有妙法谓但作观想于汝之上师本尊,或大悲怙主(莲菩提谨以为此所云大悲怙主、即谓观世音菩萨、因此妙法、原为普行救度曾否入密之一切人等、而上卷第三十三面中、固有 “专汝心念观想大大悲观世音菩萨” 之特别导示故也、凡下文所云大悲怙主、皆可依此推知)在汝头顶,荫庇于汝,以最极猛利欲乐诚恳之心,信仰祈求之,专一心念于此至极要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