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于《五灯会元》等典籍中的故事,相传有位叫 “鸯掘摩罗” 的恶人,曾杀害多人,后来遇到佛陀,佛陀以慈悲与智慧点化他,他幡然醒悟,放下手中的刀(象征放下恶业与执念),最终修行成佛。此典故强调 “回头是岸”,无论过去造作多少恶业,只要当下生起忏悔与觉悟之心,即可踏上成佛之路,体现了佛教 “众生皆有佛性” 的核心思想。
“鸯掘摩罗”(Aṅgulimāla)的故事,是佛教中又一个极具震撼力和代表性的经典典故,与“梁武帝问达摩”的故事形成了完美的互补。如果说梁武帝的故事揭示了行善也可能“无功德”(因心不正),那么鸯掘摩罗的故事则揭示了作恶也可能“得解脱”(因心能转)。
这个故事同样深刻阐述了佛教关于佛性、忏悔、业力与解脱的核心教义。
故事梗概与深层寓意
- 极恶之因:从善到恶的扭曲
鸯掘摩罗并非天生恶人。他本是一名聪慧好学的婆罗门青年,因其师母求爱不成而诬陷他,被信奉邪师的师父欺骗,被告知要杀死1000人,并用手指串成花环(“鸯掘摩罗”意即为“指蔓”),方能获得“功德”和解脱。这个开端本身就充满了讽刺:一个追求“功德”的行为,却因知见错误而导致了滔天恶业。 - 佛陀的点化:慈悲与智慧的降伏
当鸯掘摩罗追杀佛陀时,佛陀运用神通,让他无论如何奔跑都无法追上缓步行走的佛陀。这种“无形的阻挡”象征着佛法对愚痴的降伏。随后,佛陀对他说:“我早已停下,是你自己未曾停下。”(“我自住不息,汝自不住。”)- “我早已停下”:佛陀已止息了一切贪嗔痴,安住于寂静涅槃。
- “是你自己未曾停下”:鸯掘摩罗从未停止内心的疯狂、愤怒和痛苦。
这句话如当头棒喝,瞬间击碎了他内心的执念,让他看到了自己的疯狂状态,从而生起极大的忏悔之心。
- 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的真正含义
他当下“放下屠刀”,请求皈依。这句话后来成为了中国佛教的著名谚语,但其真意常被误解。- “放下屠刀”:并非仅仅指放下有形的凶器,更是象征彻底放下内心的恶念、执念、嗔恨和错误的知见。这是幡然醒悟的瞬间。
- “立地成佛”:并非指瞬间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果位,而是指当下便走上了成佛之路,种下了成佛之因,获得了佛弟子的身份和觉悟的可能性。即“心念一转,即是彼岸”。
与核心教义的关联
- 众生皆有佛性(一切众生皆可成佛)
这是整个故事最根本的基石。即使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,其本性(佛性)也从未真正失去,只是被无明和恶业所覆盖。一旦遇到合适的因缘(佛陀的点化),佛性便能显现。这给予了所有罪苦众生无限的希望。 - 业力可转,因果不空
佛教承认业力的存在,鸯掘摩罗必须承受他杀人的业果(传说他外出乞食时常被民众投石打伤)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业力是固定不变的“命运”。- 重业可转:通过至诚的忏悔和真正的修行,巨大的恶业可以转变为较轻的果报,或在受报时心无怨恼,从而消解其负面力量。
- 当下的心念胜过过去的业:虽然过去造了恶业,但当下觉悟向善的心,才是决定未来生命流向的更强大的力量。这就是“随缘消旧业,更莫造新殃”。
- 大忏悔、大修行
鸯掘摩罗的解脱不是轻易的。他的忏悔是彻底的,他的修行是艰苦的。他接受了恶业带来的果报,并以其巨大的决心和毅力精进修行,最终证得阿罗汉果。这说明了“放下屠刀”只是开始,之后的“修持”才是能否真正“上岸”的关键。
与“梁武帝问达摩”的对比与统一
特征 | 梁武帝 | 鸯掘摩罗 |
---|---|---|
外在行为 | 广行善事(建寺度僧) | 广行恶事(杀人如麻) |
初始心态 | 执着功利(求功德、求认可) | 愚痴邪见(被邪师误导) |
问题所在 | 善行被染污(心有住着) | 恶行被驱使(心被无明控) |
导师点拨 | 破其执著(“并无功德”) | 破其愚痴(“我早已停下”) |
核心教义 | 功德在心不在相 | 佛性在体不在迹 |
最终启示 | 行善若执着,则非真功德 | 作恶若悔悟,亦可证菩提 |
这两个故事一正一反,共同指向同一个核心:佛教最看重的是当下的心念和觉悟。外在的行为固然重要,但决定其性质的,是行为背后的发心和智慧。
- 梁武帝的故事告诫行善者:不要迷失在形式和自我满足中。
- 鸯掘摩罗的故事鼓励作恶者:不要放弃任何悔改和觉悟的可能。
它们共同构成了佛教关于人性、修行与解脱最完整和最慈悲的阐述:一切众生,无论善恶,只要心念回转,趋向觉悟,皆可得度。